无节假日医院
病理生理
感染初期,鼓膜呈明显的放射状血管充血、中耳粘膜充血及咽鼓管咽口闭塞,鼓室氧气吸收变为负压,血浆、纤维蛋白、红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渗出,粘膜增厚,纤毛脱落,杯状细胞增多。鼓室内有炎性渗出物聚集,逐渐转为脓性,价值炎症波及鼓膜,终致局部坏死溃破,鼓膜穿孔,导致耳流脓。若治疗得当,局部引流通畅,炎症可逐渐消退,粘膜恢复正常,小的鼓膜穿孔可自行修复。病变深达骨质的急性坏死型中耳炎可迁延为慢性。
(一)咽鼓管途径:较常见。
1.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,如急性鼻炎、急性鼻咽炎等,炎症向咽鼓蔓延。咽鼓管咽口及管腔粘膜充血、肿胀、纤毛运动障碍,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。
2.急性传染病,如猩红热、麻疹、百日咳等,可通过咽鼓管途径并发本病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亦可为上述传染病的局部表现。此型病变常深达骨质,引起严重的坏死性病变。
3.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、不适当的咽鼓吹张、擤鼻或鼻腔治疗等,均可导致细菌循咽鼓管侵入中耳。
婴幼儿基于其解剖生理特点,比成人更易经此途径引起中耳感染。婴幼儿的咽鼓管短、宽而平直,如哺乳位置不当,平卧吮奶,乳汁或呕吐物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。
(二)外耳道鼓膜途径:鼓膜外伤、鼓膜穿刺、鼓膜置管时,致病菌可由外耳道直接侵入中耳。
(三)血行感染:极少见。
诊断检查
1、耳镜检查 起病早期,鼓膜松弛部充血,捶骨柄及紧张部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的血管。继之鼓膜弥漫性充血、肿胀、向外膨出,正常标志难以辨识,局部可见小黄点。如炎症不能得到及时控制,即发展为鼓膜穿孔。穿孔一般开始甚小,不易看清,彻底情节外耳导后,方见穿孔处有搏动亮点,实为脓液从该处涌出。坏死型者鼓膜迅速溶溃,形成大穿孔。
2、耳部触诊 乳突部可有轻微压痛,鼓窦区较明显。
3、听力检查 多为传导性聋,少数病人可因耳蜗受累而出现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。
4、血象 白细胞总数增多,多形核白细胞增加,鼓膜穿孔后血象渐趋正常。
治疗方案
控制感染,通畅引流,去除病因为其治疗原则。
1、全身治疗 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,务求彻底治愈。一般可用青霉素类、头孢军素类等药物。如早期治疗及时得当,可防止鼓膜穿孔。规模穿孔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。参照其结果改用敏感的抗生素。抗生素需使用10天左右,注意休息,疏通大便。全身症状重者给以补液等支持疗法。
2、局部治疗
(1)鼓膜穿孔前:可用2%酚甘油滴耳,消炎止痛。如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,鼓膜明显膨出,经一般治疗后无明显减轻;或穿孔太小引流不畅;或有并发症可疑,但无需立即行乳突手术时,应在无菌操作下行鼓膜切开术,以利通畅引流。
(2)鼓膜穿孔后:1)先以3%双氧水尽量彻底清洗并拭净外耳道脓液或用吸引器将脓液吸净(注意吸引器负压不可过大)。2)局部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,如0.25%-1%氯霉素液,0.3%氧氟沙星(泰利必妥)滴耳液,复方利福平液等,不主张采用粉剂,以免与脓液结块,影响引流。3)脓液减少、炎症逐渐消退时,可用甘油或酒精制剂滴耳;如3%硼酸甘油,3%硼酸酒精,5%氯霉素甘油。4)感染完全控制、炎症完全消退后,穿孔多可自行愈合。穿孔长期不愈者,可作鼓膜修补术。